“已读乱回”后,文字何时回归文字?

时间:2024-03-08 来源: 湘遇公众号 责编:刘丹 编辑:唐翌殊

分享到

最近,又一个梗火了。不知道你有没有刷到过一些短视频,网友们在一众亲戚面前叽里呱啦说着一通毫无逻辑的话,让在场的人都一脸迷惑:

“你有这么高速运转的机械进入中国,记住我给出的原理,小的时候,就是研发人,就研发这个东西,原理是阴间政权管。你知道为什么有生灵,给它运转先位……”

这段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,随着网友玩梗而爆红,甚至成为一种语言模板。然而细细看来,原视频中那个大姐为何要说这么一段荒诞的话,视频是谁拍的、在哪拍的,都无人在意。一个人认真胡说八道的滑稽场面,似乎就是这个视频的存在价值。

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只能简单粗暴地提供一个情绪切片,这也就导致人们只接触到信息的表面,很难深入了解事件的真实状况和本质。

这些信息既没阐述事实,也没解释来龙去脉。文字被套上“新黄色新闻”的壳后,人们只能看到它为了吸引人眼球而特意放置的“爆炸点”,实则毫无内涵。

小编疑惑,文字被“玩坏”了 ?

“词穷”:意在心口难开

回到事件本身,视频中的阿姨无论是否像网络传言那样患有疾病,但语言系统混乱是不争的事实。

然而,现在很多健康的年轻人,却也面临着不知该如何准确表达心中想法的困境。

文字“失语”的现象,并不是第一次被社会关注。

几年前曾流行过一段话,调侃两个人看到相同的美景,没文化的人说:“哇!真美!”有文化的人则引经据典,用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借景抒情。

人们越来越习惯用过分直白的字词,甚至是“啊”“哇”“呀”等语助词来表达自己。这种文字的“失语”现象,诗人顾城三十年前就作了比喻:

“现代汉语像用脏了的人民币,我要把他洗一洗。”

词不达意的文字,如同用脏了的纸币,尽管价值还在,但使用体验大打折扣。

许多年轻人表示,能够强烈感觉到语言表达能力正在从自己的身上流失。

这与现在依赖网络传播的文字环境,有着很大的关系。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发展,人们愈加频繁地使用网络语言,如缩写、表情符号、网络流行词等。那些富有寓意和韵味的词句被搁置一旁,“咬文嚼字”变为负担,交流中常常出现文字意思、韵味被改变的现象,导致代际乃至同辈人之间产生隔阂。

2022年的网络流行词 你还记得几个?

“失语”的另一病症:“已读乱回”

“高速运转的机械进入中国”这个梗,全文前言不搭后语,被网友戏称为“已读乱回”。

面对难以回答的情况,人们总有一种无力感:既疲于应付,又不能撕破脸。“已读乱回”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第三条解决路径:敷衍。

面对关心我是有问必答,面对没有边界感的试探,我是滴水不漏。网友调侃道:“开始胡说八道之后,感觉心情都变好了!”

“已读乱回”像是一种新式“打太极”,用一种荒诞、幽默的方式,不动声色地对抗那些不愿回答的尴尬问题。

无论是之前的“发疯文学”还是最近的“已读乱回”,无论是网友全文背诵“高速运转机械”,还是在手机里复制大段“废话文学”,语言成了一种随意组合的工具,不讲究语法也不讲究含义,被用来应对亦不讲究分寸的人。看似“以毒攻毒”,实际上是现代人不知如何表达情绪的无奈,无法解决任何问题。

开口说话、提笔写作,难吗?

“失语”并非个别现象,而是社会问题。

为了避免成为现代“失语”者,我们需要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,阅读经典著作,深入研究感兴趣的话题,以及参与有意义的对话和讨论,养成自主深度思考的习惯。

信息爆炸的时代,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源同样重要。要想突破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,逃离文字“乱码”的牢笼,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权威的信息来源,也可以利用科技工具,过滤无用的信息,减少碎片化信息的干扰。

虽然数字交流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,但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仍然非常宝贵。与他人进行实时的对话和互动,可以更好地传递情感和意义,提高交流的深度和质量。

将瞬间迸发的灵感、想说的故事、倾诉的情感等等无数珍贵的生活片段,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。从词句到段落,再到文章,慢慢练就,仔细打磨,或许就能摆脱“提笔忘字”“提笔无文”的窘境。

一句话总结:多说多写,才会变得能说会写,尽快让文字回归文字,回归交流与表达本身吧!

责编:刘丹 编辑:唐翌殊

来源: 湘遇公众号

湖南教育新闻
《湖南教育新闻》栏目简介

《湖南教育新闻》栏目简介

查看详情
国防教育频道
国防教育频道简介

国防教育频道简介

查看详情
湖南招考
直播预告!“湘就业”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!

直播预告!“湘就业”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!

查看详情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简介
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简介

查看详情
奋斗青春号
奋斗青春号

奋斗青春号

查看详情
友情链接